English

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记“全国十佳青年”吕植
1998-10-19 来源:生活时报 绿莹 我有话说

她用朴素的语言描述着坐在野生大熊猫身边看书的兴奋和徒步跋涉在5000米海拔雪原上的艰辛;她用爽朗的笑声抹去了野外科研的劳苦和远离家人的遗憾;她用睿智的目光展望未来的开拓方向,充满了迎接挑战的热望——这就是把自己全部所学和满腔赤诚贡献给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全国十佳青年”吕植。

1981年,16岁的吕植告别故乡甘肃,求学北大。为从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转到动物学专业,吕植先是跟随大熊猫保护专家潘文石老师到野外实习,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动物学专业研究生。

在美国国家健康中心(NIH)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几年,吕植接触到了世界一流的动物保护专家和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这一切都成为她工作中的宝贵财富。然而美国研究机构中稳定的工作和优越的物质条件没有打动吕植归国的信念。

吕植毅然选择了让自己归向四川的原始丛林和西藏的雪域高原。

长年的野外考察生活不断给予吕植新的考验,然而大胆喜欢冒险的她也从中获得了不同寻常的乐趣。为了与野生大熊猫交流,她努力学会模仿它们的叫声。一次在水边,一只熊猫发现有人吓得转身就跑,吕植模仿的叫声却使它安静下来,在她身边,悠然地啃起了竹子,能达到这样与自然的和谐,与生灵的默契,吕植认为这已经是对她事业的褒奖。在西藏可可曲里考察期间,她曾徒步走出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背着沉重的仪器干粮;每天只能行进一二十公里,几月下来消瘦了十几公斤。说起这段经历,她笑得如此从容“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会想到死,我就觉得一定不会。”

“我不是谋生的科学家;我在随机待发”

十多年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研究以及在动物保护事业上取得的杰出成就,为吕植赢得了诸多耀眼的光环:“全国十佳青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众多荣誉加身,吕植却显得更加平静。她所做的一切也许仅有一个目的——用无声而持久的行动感召更多的人参与到动物保护的行列中来。

谈到长远的计划,吕植的答案里倾注了一个北大学子的拳拳之心。“趁年轻时多努力积累经验,然后回到课堂,把所学所感教给更年轻的学生,引导他们走上求索科学之路”。——这就是她的回答。“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必须长年在外奔波,呆在学校的时间太少,教学的时间太少,我总觉得自己做的太少。”这就是一个北大人发自内心的遗憾。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变换,也让吕植从吸养者变成给养者。“学生时代只单纯想到学校会给我什么,现在该想到我能给学校什么。北大对我是优厚的,我在更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主人。”作为主人,吕植用学术上的无私贡献来装点自己的家。“教书能给人在思维、知识和机遇上提供条件,启迪年轻学生。”十多年前潘老师以崇高师德在吕植身上再现,一代一代北大学人,就这样用真情传递着科学与文明的薪火,永不停息。北大也因为有吕植这样的学者,迎接着全新的每一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